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岸,面朝辽阔的里加湾,背后连接着广袤的东欧平原。这里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海洋性气候带来湿润舒适的环境,交通条件也十分便利,可谓是人类理想的生存与居住之地。正因如此,早在四千多年前,拉脱维亚人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。不过,令人遗憾的是,他们的文明进展较为缓慢,长期停留在原始部落的阶段,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周边的民族与地区。
大约在公元10世纪,拉脱维亚人才逐渐建立起早期的封建式国家政权。然而在那个时期的欧洲,强权环伺,形势极为复杂。北方有彪悍好战的维京人,东边则是雄心勃勃的德意志人,而广袤的土地上更有无处不在的斯拉夫族群,他们无一不是难以对付的对手。此外,天主教势力在这一时期正大力扩张,对于尚未接受基督信仰的拉脱维亚来说,来自传教士和十字军的压力更是巨大,几乎没有回旋余地。
展开剩余82%进入12世纪下半叶,德意志传教士携同武装的十字军骑士,带着利剑与铁甲,正式征服了拉脱维亚。随后,他们在里加湾的德维纳河口建立了著名的里加城。由于地理位置极其优越,里加恰好处在欧洲西部、东部和北部的交汇处,很快成为波罗的海地区最繁荣的贸易中心,被誉为“北方巴黎”。以里加为核心,德意志人建立了一个带有浓厚教会性质的十字军国家——利沃尼亚。这个国家不仅囊括了今天的拉脱维亚,还包括了爱沙尼亚,而守护它的则是名声赫赫的宝剑骑士团。
然而,盛极一时的利沃尼亚并未长久。16世纪中叶,随着新兴的俄国力量不断壮大,宝剑骑士团最终被彻底击溃,利沃尼亚顿时成为群雄争夺的无主之地。波兰、立陶宛、丹麦和瑞典纷纷趁机插手,将这片富庶的土地瓜分殆尽。其中大部分拉脱维亚的领土被立陶宛大公国收入囊中。随着波兰与立陶宛的合并,拉脱维亚又被纳入波兰的统治范围,命运继续漂泊不定。
到了18世纪下半叶,欧洲列强再一次对地图进行血腥改写。俄罗斯、普鲁士与奥地利联手将波兰三次瓜分,最终彻底将这个古老的国家抹去。拉脱维亚所在的区域被划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,从此成为沙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这段时期,拉脱维亚在政治、经济乃至文化上都深受俄国的强势影响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欧洲格局再度发生剧烈动荡。曾经的俄罗斯帝国已在十月革命中灰飞烟灭,而新生的苏俄暂时无力顾及波罗的海。这样一个权力真空,给了拉脱维亚久违的机会。顽强的拉脱维亚民族,尽管在外族的统治下度过了七百多年,但依旧顽固地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语言、文化与生活习惯。正是这种深厚的民族认同感,为他们的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918年11月18日,拉脱维亚终于正式宣布独立。阔别七个多世纪,这个民族再度以国家的身份立于世界舞台。然而,独立的喜悦尚未延续太久,地缘政治的现实便扑面而来。夹在苏联与德国这两大势力之间,拉脱维亚很快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。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击,使得这个年轻的国家在“红”与“白”之间艰难挣扎。
1940年6月,苏联为了抵御德国可能的威胁,决定在波罗的海建立坚固的防线。于是红军直接出兵,将拉脱维亚、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强行并入苏联。从名义上看,拉脱维亚成为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,似乎和其他成员地位平等,但事实上,它依旧被视为边缘地区,既不受重视,也难以真正融入以俄罗斯人为核心的体系。尤其是在文化和信仰上,差异更加明显。
由于曾经被十字军统治,拉脱维亚成为典型的天主教国家,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,还有一部分靠近北欧地区的居民信奉路德派。这与以东正教为主的东斯拉夫人截然不同。为了削弱这种“西方烙印”,苏联对拉脱维亚进行了大规模“清洗”。许多拉脱维亚人被强制迁往西伯利亚开荒,同时大量俄罗斯族人被迁入,以改变当地人口结构。除此之外,宗教信仰也遭到压制与迫害。
这种高压政策不仅笼罩在拉脱维亚,也覆盖在整个波罗的海三国。长久的压抑与同化政策,使得当地人的独立愿望日益强烈。进入上世纪80年代,随着苏联国力逐渐衰弱,拉脱维亚等三国终于有了与莫斯科抗衡的勇气。1989年8月23日,200多万波罗的海居民走上街头,手牵手组成一条长达675公里的人链,横跨三国,被称为“波罗的海之路”。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民族的团结,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序曲。
1991年8月22日,拉脱维亚正式宣布脱离苏联,重获独立。然而,独立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自由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,使得拉脱维亚始终处于大国夹缝中。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,它既是俄罗斯的潜在缓冲区,也是北约遏制俄罗斯的重要前沿阵地。历史上“夹缝求生”的困境,依然在现实中延续。
拉脱维亚国土面积仅有6.5万平方公里,比中国的重庆市还要小,人口更是不足200万,比一些中东小国还要少。这样一个小国,注定在军事实力上难以独立自保。根据全球火力指数数据,拉脱维亚现役军人仅约6500人,主要装备不过是几架直升机、约三百辆装甲车和少量巡逻艇,连一辆主战坦克都没有,更别提先进的战机和大型军舰。这种武装水平放在大国眼中,只能算是民兵级别,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威慑。
也正因如此,出于对历史上长期被俄罗斯统治的顾虑,以及苏联解体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,拉脱维亚果断选择了西方阵营寻求庇护。2002年11月,在布拉格峰会上,拉脱维亚与立陶宛、爱沙尼亚共同加入北约,随后在2003年4月三国又一同加入欧盟。
加入北约和欧盟,为拉脱维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从安全角度看,北约的集体防御为这个小国撑起了保护伞;从政治角度看,它成功融入西方体系,增强了国际话语权;从经济角度看,欧盟庞大的市场带来了贸易便利与资金流动,为拉脱维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动力。相比许多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独立后的混乱与困境,拉脱维亚的经济反而迅速恢复并迎来增长。
今天的拉脱维亚,已然跻身较为发达的国家行列,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。以2021年的人均GDP为例,已达到约2万美元,几乎是俄罗斯的两倍。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2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中,拉脱维亚位列第39名,被归类为“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”。这一切无疑印证了,它在曲折历史与大国夹缝中,依旧顽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牛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